Use of Cookies
Our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facilitate and improve your online experience.
坐禅时,应先寻一处安静免打扰之地,同时使其干净整洁、采光适中,冬暖夏凉。
房间里最好供奉一尊文殊师利的雕像。如没有,任何佛或菩萨的雕像、绘画亦可。此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在祭坛上焚香并献上鲜花。
避免睡眠不充分或身体疲乏。打坐前适量进食但不可饮酒。清洁面部和手脚恢复精神。
避免不干净或奢华的衣服,另外,避免厚重的着装也是明智之举。坐禅时应着宽松整洁的服装。在日本禅宗的寺院里,袜子是不允许穿进禅堂的。
面向墙边放一个厚实的方垫,蒲团置于其上。坐下,脊椎根部放在蒲团的中心,蒲团一半于身后空置。双腿交叉,膝盖紧贴方垫
将右脚置于左腿上,左脚置于右腿上。交叉双腿,让脚尖与大腿外缘形成一条线。
简单将左脚置于右大腿上。当交叉双腿时,膝盖和脊椎底部应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三个点支撑着身体的重量。莲华座(结跏趺坐),交叉腿的顺序可以颠倒,而在半莲华座(半跏趺坐),抬起对侧腿是可以接受的。
双膝紧贴垫子挺直下背部,将臀部向外推。臀部向前,挺直脊椎。收紧下巴伸展脖子,如同够到天花板一样。耳朵应与肩膀平行,鼻子和肚脐在一条线上。挺直背部后,放松肩膀,背部和腹部,但不改变姿势。坐直,不向四方倾斜。
右手掌心向上置于左脚上,左手亦然。两手拇指尖端应该彼此轻轻地接触,即法界定印。拇指尖端置于肚脐前,手臂与身体稍微分开。
紧闭双唇,舌尖顶住上颚置于齿后。
眼微睁,以大约45度的角度向下看。不要专注于任何特定的事,让万物皆映于眼中。如果闭上双眼,会容易陷入困倦或做白日梦。
静静地深深呼吸一次。微微张嘴,顺畅而缓慢地呼气。为了排出肺部的所有空气,需从腹部呼气。然后闭嘴继续自然地通过鼻子呼吸。这被称为欠気一息。
手掌手心向上置于膝上,从左到右摇摆你的上半身几次。在不移动臀部的情况下,移动躯干,就好像它是一根向一边倾斜的杆子,然后向另一边倾斜,这样腰部和臀部的肌肉就会得以拉伸。同样,也可以前后摇摆。开始动作幅度较大,逐渐变小,最后停止回到直坐的姿势。再一次结法界定印形成直立姿势。
坐禅中,用鼻子安静地呼吸。不要试图控制呼吸,让它来去自如,以至忘记正在呼吸。长呼吸长,短呼吸短,不要因为呼吸沉重而发出噪音。
不要专注于任何特定的对象或试图控制自己的思想。当保持恰当的姿势,平静呼吸,头脑自然也趋于平静。当纷乱的想法浮现在脑海中时不要与之缠斗,不追不避,让思绪独处,任由其自由出现和消失。坐禅的关键是从混乱和消沉中觉醒(觉触),并时刻回到正确的姿势。
当完成坐禅,合掌鞠躬。将手掌掌心向上置于腿上。摇摆身体数次,开始幅度较小,然后渐渐扩展。深呼吸,伸展双腿缓慢移动。特别是当腿还保留打坐姿势记忆时,一定不要突然站起来。
经行时,顺时针绕房间行走,双手叉手相握。腰部以上,姿势应该与坐禅一致。以右脚迈出第一步。每呼吸一次只需走半步。
平缓地步行就如同站在一个地方一样。不要拖脚或发出噪音。一直向前走,需转弯时一律右转。经行的意思便是直走。当修习结束,停下鞠躬,然后以正常的步调绕着房间走,直至回到自己的座位。
笔直地坐在椅子上,如同坐在蒲团上一般,不要向后倾斜。根据需要在座椅上和/或脚下使用方形支撑垫,以找到一个舒适的直立姿势。双手结法界定印置于腿上。
正坐的长凳
这是传统亚洲人坐姿的变体。它用膝盖和脊椎底部形成一个坐着的三角形,但是重心比坐在莲华座或半莲华座高一点。坐在正坐的长凳上,一个低矮的平台上,双腿折叠在长凳下面,膝盖紧贴垫子。也可以使用坚固的蒲团而不是长凳支持自己。
缅甸人的盘腿坐姿为坐禅提供了很好的稳定性。如果暂时不能坐全莲华座或半莲华座,在这种姿势下,像往常一样坐在蒲团上。双腿交叉,左腿和脚放在地板上,靠在右腿内侧大腿上。然后左腿在右边外面折叠,也由地板支撑。交叉腿的顺序可以颠倒。
关于坐禅期间的呼吸问题,道元禅师曾在他的语录集《永平广録》第五卷中说道:在我们的坐禅中,正确的坐姿是最重要的,然后,调节呼吸,收敛心神。小乘中,有两种基本的方法(初学者的练习):一种是数息观,另一种是观察尘埃杂物。换句话说,小乘练习者通过数呼吸来调节他的呼吸。然而,佛祖的修行完全不同于小乘之道。一位祖师曾说过:“宁可有狡猾的狐狸的头脑,也不愿跟随小乘自控的道路。”今日在日本有两个小乘宗派,一为律宗(四分律)和基于阿毗达磨俱舍论的宗派(俱舍宗)。
还有一种大乘调节呼吸的方式,是认知长呼吸长,短的呼吸短。呼吸直达丹田并由此离开。尽管呼吸各异,但均经由丹田。所以,当使用腹式呼吸时,很容易意识到(生命的)无常,从而使心和谐。
先师天童说:“吸入的气息直至丹田,然而,这并不是来自什么地方。因此,它既不短也不长。呼出的气息离开了丹田,然而,不可能说出这口气到哪里去了。因此,它既不长也不短。”我的老师是这样解释的,如果有人问我如何协调呼吸,我会这样回答:“虽然它不是大乘佛教,但它与小乘不同;虽然它不是小乘,但它与大乘不同。如果进一步问到它最终是什么,我会回答吸气或呼气既不长也不短。”
(《永平广录》卷五原文:衲子坐禅,直须端身正坐为先,然后调息致心。若是小乘,元有二门,所谓数息不净也。小乘人以数息为调息,然而佛祖办道永异小乘。佛祖曰,虽发白癞野干之心,莫作二乘自调之行。其二乘者,如今流布于世四分律宗、俱舍宗等宗是也。大乘亦有调息之法,所谓,知是息长,是息短,乃大乘调息之法也。息至丹田还从丹田出,出入虽异,俱依丹田而入出。无常易晓,调心易得也。先师天童云,“息入来至丹田,虽然无从来处,所以不长不短。息出丹田去,虽然无得去处,所以不短不长。”永平或有人问,“和尚如何调息?”只向他道,“虽非大乘异小乘,虽非小乘异大乘。”他亦有问,“毕竟如何?”向他道,“出息入息,非长非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