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 of Cookies

Our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facilitate and improve your online experience.

OK
  • messenger
  • 常见疑问与回答
  • 联系我们
  • search
Close

供养

什么是供养?

“供养”源自梵语puja或pujana,意为:向佛陀和菩萨以及保护佛教的天神献上真挚的香、花、蜡烛、食物等祭品。梵语paricariya,意思为“以崇敬的心意侍奉”,译为“供养”。

该词的本意是用语言、身体或思想来表达对重要事物的尊崇之情。以前,祭品(供养)也不过是水、光、衣物、药品以及简单的双手合十等。佛塔、圣殿、佛像、院落、土地等也都曾被作为祭品捐赠。

今天,人们供奉鲜花、食物、蜡烛和熏香,请求住持读讲佛法。供养是一种祭品的形式,表达对佛法的尊重与崇敬。

追善供养

今天的日本,“供养”作为“追善服务”的简称,指的是向逝去的人们提供祭品。在这种情况下,它通常被译为“纪念仪式”。

“追善供养”中“追善”意为“以后修行-善行”,由与死者相关的人帮助死者得到安宁和繁荣。这种习俗起源于印度,在一个人去世后的49天里,人们会供奉七次这样的祭品,每七天一次。

当佛教传到中国时,印度的习俗与中国的祭拜先祖的习俗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定期追悼仪式(年回忌):百日忌,周年忌和三周年忌。在日本,还扩展到第七、十三、十七、三十三、五十周年等。

三周年祭仪式是在人亡故后两年举行,七周年纪念仪式则是第六年举行,依此类推。

纪念仪式服务
49日忌仪式 亡故后49日
一百日忌 一百天
一周忌 一周年
三周忌 两周年
七回忌 6周年
十三回忌 12周年
十七回忌 16周年
二十三回忌 22周年
二十七回忌 26周年
三十三回忌 32周年
三十七回忌 36周年
五十回忌 49周年
此后每隔五十年

上述纪念仪式的周年纪念年份可能会因地区和寺庙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目前的供养形式

祖父母来寺庙参拜、家人和朋友一起参加追悼仪式、墓地献花、双手合十、在祭坛上供奉水与香。这些做法都分享了佛教祭品(Puja)的珍贵精神,这种精神从古印度传至今天的北美。

我们愿将这来自佛心,依然珍贵如初的传统代代相传。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