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 of Cookies

Our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facilitate and improve your online experience.

OK
  • messenger
  • 常見問答
  • 聯絡我們
  • search
Close

供養

什麼是供養?

“供養”源自梵語puja或pujana,意為:向佛陀和菩薩以及保護佛教的天神獻上真摯的香、花、蠟燭、食物等祭品。梵語paricariya,意思為“以崇敬的心意侍奉”,譯為“供養”。

該詞的本意是用語言、身體或思想來表達對重要事物的尊崇之情。以前,祭品(供養)也不過是水、光、衣物、藥品以及簡單的雙手合十等。佛塔、聖殿、佛像、院落、土地等也都曾被作為祭品捐贈。

今天,人們供奉鮮花、食物、蠟燭和熏香,請求住持讀講佛法。供養是一種祭品的形式,表達對佛法的尊重與崇敬。

追善供養

今天的日本,“供養”作為“追善服務”的簡稱,指的是向逝去的人們提供祭品。在這種情況下,它通常被譯為“紀念儀式”。

“追善供養”中“追善”意為“以後修行-善行”,由與死者相關的人幫助死者得到安寧和繁榮。這種習俗起源於印度,在一個人去世後的49天裡,人們會供奉七次這樣的祭品,每七天一次。

當佛教傳到中國時,印度的習俗與中國的祭拜先祖的習俗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定期追悼儀式(年回忌):百日忌,周年忌和三周年忌。在日本,還擴展到第七、十三、十七、三十三、五十周年等。

三周年祭儀式是在人亡故後兩年舉行,七周年紀念儀式則是第六年舉行,依此類推。

紀念儀式服務
49日忌儀式 亡故後49日
一百日忌 一百天
一周忌 一周年
三周忌 兩周年
七回忌 6周年
十三回忌 12周年
十七回忌 16周年
二十三回忌 22周年
二十七回忌 26周年
三十三回忌 32周年
三十七回忌 36周年
五十回忌 49周年
此後每隔五十年

上述紀念儀式的周年紀念年份可能會因地區和寺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目前的供養形式

祖父母來寺廟參拜、家人和朋友一起參加追悼儀式、墓地獻花、雙手合十、在祭壇上供奉水與香。這些做法都分享了佛教祭品(Puja)的珍貴精神,這種精神從古印度傳至今天的北美。

我們願將這來自佛心,依然珍貴如初的傳統代代相傳。

Page TOP